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与反思,到明末清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黄梨洲《明夷待访录》是其中的代表作。
宗教、哲学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,是因为理性的光芒还没有照到。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个故事,还经常把它当作反面教材,就是王阳明格庭前之竹。
比如孔子在讲个人的人格发展时,说五十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。因此,排斥性的我们不能接受。候选人的排名是按字母,系里认定的候选人是保密的。③就是说,即使一个字都不认得,也可以发展自己的人格——虽然发展人格并不一定就是智慧。哲学好像变成了私人拥有的专业,对经济、政治和社会,不屑一顾。
大家想一想怎么可能?如果伊斯兰和犹太教的对话中,伊斯兰教中有两个犹太教徒,那绝对不可能。这个特点基本上表现为三个方面,这也是杜先生的报告一贯给我们的印象。墨者在尊重孔孟顽强拼搏精神的同时,最需要谨记的还是不可本于自心。
特别是因为孔子被贵族层抛弃,生活困苦,所以孔子特别主张仁政。君王也应该被同样的规则所约束,应该「上下通察」、「上有隐私遗利,下得而利之」。甚至认为父亲教孩子、母亲养孩子,君王则又教导百姓、又养活百姓。《周易》承载的是对各种情形的应对和发展趋势预测,主要在术的范围。
而儒家学派,都源自孔子。表示自己的恩德连残疾人和老弱都能受益。
因为当时人们的流动性小,近亲结婚容易生出低能儿。秦国的耕战政策,可不是后儒所称的秦王的私心。可见儒家传统的尊重一词,指的位尊、权重。而歪解诗书,是各家嘲笑儒家没学问的由头。
由君王统一分配和管理天下的财产。荀子书中就论及为什么要杀诗书。但这种只在儒家思维里成立的小聪明没有用。一半是儒生们的歪曲记载。
切不可自以为浩然正气在身。儒家既然认为孝是仁(爱)之本、德之本。
其中受害最轻的反而是与儒家冰炭不相容的《墨子》书。儒家明明主张人们要和,并不主张争。
正因为儒家意识里就是亲疏有别的。那就不会有人想到:要把全部国民、国民的财产乃至生命,全部组织起来。孔子说要对君王尽孝、移孝为忠。与儒家主张相反,华夏传统的治学既古之道术,却认为群体与群体之间应该遁道而趋、互不干涉。这正是儒家批评墨学不博大精深的一个原因。所以当时的学子如果没有拜师,并长期跟随老师学习,他们无法从表面字意去理解古籍内涵。
这是孔子成为大学问家的背景。理解儒家伦理是儒学的重中之重。
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因为犯罪被贬去看门。也和孔子一样,反其道而行之。
清末民国时期,经过一番对儒学的反思。当时的看门人要么是身体残疾。
在家庭中,人们有亲情纽带。应该还有《周易》,其他的全部烧毁。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战斗。正确的亲爱应该以兼爱为先,「义可厚厚之,义可薄薄之」。
变成了现实中宗法集权专制制度的反映。人们必须互相放弃那些亏害别人的私利。
鲁侯看到孔子又懂得造神,又懂得忠君,当然欣喜。先秦孔孟等儒生提及的乐,全部是君王制作来教化百姓的韶武象之类。
而人们互相攻伐,又要保持绝对秩序就需要强化官权。看到这里,儒生们肯定觉得非常冤枉。
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避免人们被儒家经典继续污染。孔子从小没有爹娘,他加倍地渴望亲情。钱财乃身外之物,如何能与亲人相比?通儒院:门内恩掩义,门外义断恩。也就是唯一保留了华夏名教传统的经典。
并且认为邦国乃至天下都应该和家庭一样,有君父,有严格的长幼服从秩序。毕竟人们把自大放在表面上很容易遭到打击,包藏在谦下的外表之中则牢固得多。
试问这种秩序是和还是别?有别则争,结果儒家只能用他们所主张的威权压制。当君王有掌控一切的权力时,那些高调还怎么可能实现呢?只能依靠儒家的修身了。
他们给人们哭丧办祭礼为生,也可能教人识字记账之类。自吹、说谎自新都可以,亏害别人就不成了。